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国际 >  >> 
报道:备战备荒时期修建的辛泰铁路
来源: 齐鲁壹点      时间:2023-02-27 22:51:24

文|许文杰 许志杰   


(资料图)

从淄博市的临淄有一条穿山越岭通往泰安的铁路,叫作辛泰铁路。听上去有点费解,因为根据铁路命名的惯例应该叫“临泰”或“泰临”铁路,辛泰铁路的“辛”字从何而来?原来,现在的临淄火车站,在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始时的名字便是辛店,且一叫就是80年。上世纪80年代,站名不再以原来所在地为唯一原则,而是要突出火车站所驻地区的行政级别。辛店行政区划隶属淄博市临淄区,于是辛店站被改名临淄站,但辛泰铁路作为历史的产物名字被保留下来。

随着淄博、泰山间沿辛泰铁路运行的7053/7054次绿皮旅客列车声名鹊起,辛泰铁路被人们关注,成为网红打卡地。

沿辛泰铁路运行的7053/7054次绿皮旅客列车

最初名叫“辛大铁路”

动议修建辛泰铁路很大一部分原因,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,当时国家有大西南地区的“三线建设”。所谓“三线”,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央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,将全国划分为一、二、三线。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,三线包括京广铁路以西,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,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,涵盖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青海、陕西全部地区,以及山西、甘肃、宁夏的大部分区域,还有豫西、鄂西、湘西、冀西、桂西北、粤北等地区。二线是介于一、三线的省市区。

“三线建设”又分为“大三线”和“小三线”,“大三线”主要为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项目,建立以国防和基础工业为主体,像交通运输、邮电通信、燃料动力、农业、轻工业等核心产能。山东省地处沿海,属于国家划定的“大三线”地区,也是国家重点规划的“小三线”建设区域,主要布局在沂蒙山区,从1964年前后开始,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。1969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意,在山东省中部地区建设一条适应“小三线”建设需要的“备战备荒”铁路,初步规划起点是胶济铁路线上的辛店站,终点为津浦铁路磁窑到莱芜支线上的大石家站,因而这条铁路被命名为“辛大铁路”。

磁窑位于泰安宁阳县中部,1912年建成通车的津浦铁路贯穿南北,虽未在磁窑设站,却经过这里。1942年日本人为了运输出自华丰、新汶等地的煤炭,开始修建磁窑通往新汶方向的铁路,站名叫东太平站,1960年建成磁窑到莱芜东磁莱支线,是重要的铁路交通要道,东太平站改名磁窑站。

当时属于泰安专区的莱芜县,是山东省“小三线”建设的主战场,其中最大工程是莱芜钢铁厂。莱芜钢铁厂需要的主要原料铁矿石,铁路运输是关键。当时设计由辛店引入铁路线至大石家,就能充分利用胶济铁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港口和内陆的优势。由大石家接入磁莱支线,又可与津浦铁路相连,缩短了折返济南的运输时间,还可直抵长江沿岸。

辛大铁路建成后就将津浦、胶济两大铁路干线连接成一体,形成济南、辛店、磁窑的铁路三角形。大石家是一个小火车站,位于磁莱铁路支线莱芜东站与莱芜钢铁厂所在的徐家庄站之间,距离莱钢厂区十几公里,往来方便,可利用空间很大。

1970年,辛大铁路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并正式动工,第二年又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选定的大型交通建设工程。为了适应项目建设要求,提高辛大铁路的运输能力,辛大铁路的走向被重新调整与规划,决定修改原先设计的辛大铁路建设方案,改成以莱芜东站向西,至泰安火车站,接入津浦铁路正线。这样从辛店到泰安全部为新建铁路线,长度比原先设计的辛大铁路长了近一倍。

莱芜东站到泰安站多为平地,可以提高火车行进速度,节省运输时间,安全性更有保障。如此一来,辛大铁路就有些名不副实,于是在1970年7月改称“辛泰铁路”。不过因为最早的辛大铁路影响深广,直到今天,“辛大”依然是当地人对这条穿山越岭而来的铁路线最亲切的称谓。

以农民工为主力的筑路大军

与其他铁路工程建设以专业的铁道兵为主不同,辛大铁路始建时便调动了大量农民工,并配合专业工程队伍进行施工。以民兵的名义,按照半军事化管理的形式,以农民工来源地隶属地区、县、公社,编制为多个民兵团、营、连、排。人员主要来自铁路沿线地区的淄博市、泰安专区,也有昌潍、临沂、济宁等地的农民工,最多时曾经达到7.5万人。根据进度安排,工程分四期,由北向南梯次展开,接续进行。

第一期工程自1970年初到1971年6月,修建从辛店到黑旺站这段18公里的线路,属于探索性路段。这段路还算比较平整,中间只有不到700米的西坡隧道。总共调用了来自淄博市和昌潍地区的5个民兵团1.3万名农民工,属于铁路部门和济南军区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只有200多人。

第二期施工时间是1970年11月到1973年6月,工程由黑旺站到源迁站以南不远的小郭庄隧道,线路长35公里,需要建设西桐古、北牟、西石门、源迁四个车站。此段工程线路并不算长,但是隧道多,线路转弯多,山区施工运输困难。尤其是隧道施工非常艰难,隧道连着隧道,桥梁连着隧道,是整个辛泰铁路建设的重中之重,也是任务最为艰巨的路段。这里集合了昌潍、淄博、临沂、济宁、泰安地区和淄博市的15个民兵团,共计35个县的5万多农民工。整个辛泰铁路最长的隧道为口头隧道,长达1228米,北接778米的南牟隧道,南边隧道出口不远就是口头火车站。当时的工程机械设备非常短缺,隧道开掘几乎完全靠双手操作,即便如此,参加的农民工还是如期保质保量,完成口头隧道的开掘任务。

第三期工程是1973年1月到12月,从源迁站以南的小郭庄隧道,一直到达终点站泰安,接入津浦铁路,全长102公里。除源迁站至孝义是山区,有十座隧道外,莱芜东到泰安站基本都是平原地带了。

第四期工程就是铁路地基整修以及铺轨和架梁的后续工程,还有站房的建设,时间从1974年1月始,止于当年6月底完成。1974年7月1日,正线全长163.321公里,设站24个的辛泰铁路完成全部建设任务,开始简易试运行。1980年12月31日,历经10年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奋斗,辛泰铁路正式交付运营。

由于当年施工设备匮乏,建设手段原始,绝大部分农民工又缺乏专业技术培训,他们到了工地就下手干活,致使事故不断。有的农民工还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付出生命,向这些民工兄弟致以崇高敬意。

一位建设者的自述

许文杰是数万名参加辛泰铁路建设的农民工之一,先后两次编队参加。50多年过去了,回忆起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,依旧充满深情。2018年夏天,他还专门到自己曾经参加建设的望子山隧道回访,看到了当年自己用錾子加工的石块,仍然坚实地支撑着隧道,感到十分欣慰。

1970年8月29日,19岁的我和同一个大队的(昌潍地区潍县车留庄公社东王松二大队)的许高昌、许顺昌、许子合、陈夕明一起,到公社驻地集合,与200多人搭乘一辆解放牌拖挂车。经过了一天的奔波,终于抵达驻地,才知道这里是淄博市淄川区太河公社望子山村。

村子在半山腰,我们在淄河西岸安营扎寨。一个排70多人挤在一个工棚里,冬天冷,大家靠挤在一起取暖,夏天热,晚上睡不着觉就到淄河,泡在水里纳凉。当时太河公社附近驻扎的农民工有一万多人,又值淄博市重点工程太河水库也在修建,有四万多人参加,往日寂静的山区一下涌进来了五万多人,非常热闹。

当时国家十分困难,每人每天2.5市斤粮食,主要是地瓜面、玉米面,小麦、面粉吃得很少。把地瓜面和玉米面按6:4的比例掺在一起,蒸成窝头,地瓜面很苦,难以下咽。中午吃一顿有点油水的大锅菜,早晚吃咸菜,每隔半个月吃一顿白面馒头。国家发给普通农民工每月37.5元工资,交给所在生产队15元,扣除生活费15元,剩下的7.5元作为个人所得。

我们车留庄公社一个连200余人,编成三个排,参加的第一个工程是一部分人挖望子山隧道口,一部分人修隧道口和桥梁。我们村四大队和一大队去的许际璈、许际环等几位都是瓦工,由于施工缺少机械设备,全是炸药开道,人力清渣,工程进度很慢。跨度十几米的桥基,100多人干了近两个月。水泥混凝土浇筑桥面更是纯手工操作,白天黑夜倒班干活,一座普通大桥的路面用了近四个月才完工浇筑。

1971年1月20日前后,全体农民工被安排回家过年,我们步行50多公里,从辛店站坐闷罐车到潍坊,再步行30多公里回家,正月十五之后返回工地。这次我们的任务是打通望子山隧道,隧道只有250米,四个公社的农民工800多人参战。我的任务是用錾子加工石头,每块石头正面都要凿上2.5厘米的斜纹,要求斜纹直线、均匀,很多人怎么也凿不直,我因为有绘画基础,打出来的斜纹又直且均匀,受到县团部和铁路工程局的表扬,并享受了6个月的技工工资,每月自己可得14.4元的工资。

1972年1月,我们车留庄公社连参与建设的望子山隧道、两座桥、路基等一期工程按期完工,200多名农民工无一受伤,大家安全回家过年。

1972年5月,我又参加了二期后续工程建设,因为工作出色,又有绘画、写字、体育的特长,被调到连部任政工员,主要任务就是写黑板报、组织农民工业余活动,如拔河、篮球比赛、唱革命歌曲等,还利用每半月休息一天的时间,带领农民工参观附近的红色根据地。

1973年6月,潍县民兵团完成了辛泰铁路所承建的全部工程,返回家乡,我也被安排到了公社电影队工作。

两次参建辛泰生活艰苦、劳动强度大,但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,是我人生中一段无悔的华彩乐章。

2018年夏天,我专程来到望子山隧道口,看到自己精心加工的石块还是那样好看、结实耐用,很是激动,抚摸着石头,合影留念,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留下自己的汗水和劳动,颇感自豪。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